close

 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天縱 通訊員冉林秀
  “嘎吱、嘎吱……”正月初三11點半,潛江江漢油田廣華農場靜寂的曠野上,採油七隊“廣6-18”採油站旁的一臺抽油機不停地“作揖”,似乎在歡迎採油工李平巡檢歸來。
  “我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值班。一個人在荒郊野外,雖有親友電話短信拜年,但真正‘陪’我的還是這些不說話的機器。你看它們這個樣子,像不像不停地在磕頭啊!哈哈!”滿身油污的李平從自行車上下來,摘下安全帽,邊向記者介紹,邊向“磕頭機”揮手致意。
  44歲的李平是典型的“油二代”,6歲隨父母離開家鄉河南固始縣來到江漢油田。“我打小就在‘磕頭機’旁長大,哪裡有石油,哪裡就是我家。我不光在江漢油田工作,山東渤海灣、陝北黃土高坡和東北吉林查乾花草原我都參加過會戰,年年春節都是‘磕頭機’相伴。”
  在李平眼裡,“磕頭機”像自家孩子一樣親密,他每天滿臉油、一身泥,都是孩子可愛的“惡作劇”。
  “昨晚8點半,‘廣8斜-18’井磕頭機出了故障,我搶修到凌晨1點,又困又乏,洗澡的勁都沒了。”李平說著拿根水管,蹲在地上洗了把臉。“石油的味道原來是鹹的,我昨晚不小心被噴了一口。”已近午時,李平邊切青菜就肉丸煮面,邊講述著昨晚的驚心動魄:“巡井中,我發現事故後趕緊上報,採油七隊應急搶險小組馬上開著卡車、吊車到達現場。當吊車把斷脫的‘光桿’從井下撈出的一刻,石油夾雜著水和氣,從井口噴出,黑色‘噴泉’足有4米多高。為防止污染,大伙一起拿著抹布撲到井口堵油,瞬間變成了‘黑張飛’。”
  李平吃完面,抱起床上有點潮濕的被褥,搭在門口自製衣架上晾曬。“量油、取油樣、調註水量、巡井、寫報表……一天下來不得閑。”李平用樹枝刮下自行車輪擋泥板上的泥土,左右手各拎著一小桶清蠟劑放進自行車后座右側簍子里,又麻利地將扳手、榔頭、銼刀、黃油槍等工具放進左側簍子里。“這兩個簍子是我自己做的,外面用白鐵皮包了一圈,雖不好看卻很中用,能裝很多工具,路再顛簸也不怕。”李平用力抬起自行車后座夾子,把管鉗牢牢夾上,隨後將裝著電流表的綠布包往身後一背,再摸摸上衣口袋的巡迴檢查記錄本和筆,蹬上自行車開始第二次巡檢。
  5口採油井、4口註水井,一趟下來20公里,耗時3小時,他一天要這樣巡檢4趟。“油水井24小時運轉,磕頭機24小時生產,採油工就要24小時堅守。”
  遠處,抽油機仍在不停地“作揖”,仿佛對敬業的他表達著無比的敬意。
  (原標題:伴著“磕頭機”過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sphwg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